指桑骂槐的成语故事


指桑骂槐

拼音zhǐ sāng mà huái

基本解释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

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指桑骂槐的典故

贾政寿辰那天,夏太监前来宣贾政入朝觐见,得知元春被加封贤德妃。喜讯传来,贾府上下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他惦记黛玉回来,贾琏接完黛玉回来后见凤姐,凤姐倾诉家不好当,人们都在指桑骂槐地抱怨她。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指桑骂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以权谋私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头面人物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
临危受命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经纬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悬崖勒马 元 郑德辉《智勇定齐》:“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必由之路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折臂三公 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花言巧语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海底捞月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刀耕火种 宋 陆游《雍熙请机老疏》:“山宿山行,平日只成露布;刀耕火种,以今别是生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