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
词语解释
会意[ huì yì ]
⒈ 会心。
例会意的眼色。
英understanding; knowing;
⒉ 六书之一。指合二字或三字成一字以表一意者。如人与言为信,止与戈为武。
英associative compounds,one of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六书);
引证解释
⒈ 六书之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拼合日、月两字,成一“明”字,表明亮、光明之义。参见“六书”。
引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⒉ 会心;领悟。
引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宋 杨万里 《归途轿中读参寥诗》诗:“会意贪看三五句,回头悔失数重山。”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颖铭 会意,便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恭恭敬敬的进去。”
⒊ 合意;中意。
引《周书·艺术传·姚僧垣》:“梁武帝 性又好之,每召 菩提 讨论方术,言多会意,由是颇礼之。”
《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游於 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輒留连不能去。”
《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所至成欢,无不会意。”
⒋ 了解;同意。
引《三国志平话》卷下:“帝曰:‘太子但有公事,教军师会意者。’”
国语辞典
会意[ huì yì ]
⒈ 六书之一。指合成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日月为明、人言为信。
引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⒉ 领悟、了解。
引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薛仁贵征辽事略》:「张士贵目视刘君昴教出,君昴会意,立于帐下。」
近领会
⒊ 中意、合意。
引《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田游岩传》:「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辄留连不能去。」
分字解释
造句
1.“侬蛮结棍个嘛!”,说得汤秋稻惊慌失措,引发了观众会意的笑声。
2.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3.方痕向大嘴怪使了个眼色,大嘴怪立即会意,一言不发,徒然杀机肃起,健步如飞,迅速使开涅罗大手印掌猛然推去。
4.我的爷爷总是对他年轻时候奋斗拼搏时候的旧事津津乐道,并且每次说到最后都会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啊,幸福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
5.朋友之间,解意不如远不如会意。我眉一皱,头一点,弦未响,你当解我曲意,这样的绝色聪明才登对。只可惜高山流水是举世无双。
6.热水澡肯定不能包治百病,但我想例外也不会太多。每当我悲痛欲绝,或者神经紧张、夜不成寐,或者迷上了什么人却得等上一个星期才能见他一面,我都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这时我就会对自己说:洗个热水澡吧。
7.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是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安排,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8.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9.在恐怖或是极度紧张的时候,会有你整个的意识都在等待的时刻,仿佛在等待一个启示,此时有一缕宁静会贯穿你的思虑;它就像是一次睡眠,或是一阵超现实的恍惚;在这段暂时的停滞中,你会意识到一种安静的理性的力量。
10.这样的诗,反动派看了会不寒而栗,革命人民看了会斗志昂扬,其社会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相关词语
- xiǎo huì zǐ小会子
- shè huì zhì xù社会秩序
- huì wù会晤
- yì jú意局
- shè huì jiào yù社会教育
- zǒng huì总会
- guó huì shān国会山
- huì shè会社
- huì yuē会约
- mín yì民意
- yī huì er一会儿
- lián xí huì yì联席会议
- yì shí意识
- wù huì误会
- gōng huì táng公会堂
- biàn huì便会
- zá huì tāng杂会汤
- háng huì行会
- huì chǎng会场
- huì wù会务
- yín huì zǐ银会子
- shèng huì盛会
- jí huì集会
- huì cān会餐
- néng shuō huì dào能说会道
- bù hǎo yì sī不好意思
- zài lǐ huì在理会
- huì liè会猎
- suí yì随意
- rù huì入会
- sàn huì散会
- wěi huì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