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张继的诗 > 宿白马寺

宿白马寺

[唐代]:张继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宿白马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浙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注释

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官办佛寺。

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遗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汉法本内传》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刹(chà):佛寺。

萧萧:风声。

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参考资料:

1、肃静,阿华编,中国名胜风光诗词选,中国书店,1992.01,第84页

2、王曙著,新编唐诗故事集 黄河长江亲情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第193页

宿白马寺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当年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安禄山在派兵西进的同时,于公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东都洛阳遭到严重破坏,白马寺也未能幸免。经过这次浩劫,当诗人张继在一个秋雨之夜投宿其寺,在感慨万千中,便写下了这首《宿白马寺》诗。

参考资料:

1、洪丕谟,佛诗三百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08月第1版,第106页

宿白马寺鉴赏

  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见”的鲜明对比,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接着,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沙沙的雨声。触发起作者思乡念亲的愁情;在这环境的演染与衬托下,“浓”字就显得极为自然而突出。至此,伤时之恨,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在诗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诗成为继《枫桥夜泊》后的又一写愁名篇。对比《宿白马寺》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秋天,前者为“秋风起”,后者为“霜满天”;两者均写到夜晚,前者为“一夜雨声”,后者为“江枫渔火”;两者都写到愁苦,前者为“羁思浓”,后者为“对愁眠”。

张继简介

唐代·张继的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共有诗(53篇)

猜你喜欢

东平路中遇大水

唐代高适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山居杂兴

明代胡梅

支遁长松见者稀,松边刚试薜萝衣。

随来独鹤相依久,几度开笼不肯飞。

王元美分守浙西书来谓乌程酒浊如泾水黑若油

明代王叔承

试问乌程第一篘,醉仙翻作酒家羞。

三千年上探星海,未必黄河是浊流。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 其一

明代宗臣

雪后登山落木繁,朱霞犹自出天根。奇峰断石频停马,绝壁枯枝乱挂猿。

桂树千秋怀旧国,浮云何处望中原。蓬莱东去未为远,吾欲簌风叩日门。

瑶华 感事作

问云

东风锦幕,彩仗轮辉,报新翻传帖。披红石兽,长荫里、顿染唐花香馥。

熏弦拨断,做愁听、谁哀空劫。待扫尘、深巷迷烟,冷落余霞霜发。

次韵良佐歇心歌三首

宋代陶梦桂

一生受用燕营窠,百岁光阴马驻坡。

晚境喜无干己事,故人远寄歇心歌。